《时分秒》教学反思15篇
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,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,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,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《时分秒》教学反思,供大家参考借鉴,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。
《时分秒》教学反思1《时分秒的认识》教学反思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、分的认识,能看着钟面说出几时几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,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1分=60秒,充分感知和体验1秒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,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:
首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。这节课了,我以新年跨年晚会倒计时作为本节课的导入情境。这个生活化的情境是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,因为大部分家庭在过年过节的生活都会看央视的跨年晚会,通过“倒计时”这个生活化的情境,把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,从而使我们的情境促进我们的教学。
其次是自主探索认识“秒”。“秒”这个时间单位学生并不陌生,因为学生在一、二年级学习时间单位时已经接触过了秒,在课前的探底中,我也感受到学生对秒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,能说出1小格表示1秒。因此,认识几秒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,让学生自己说说秒针从几走到几表示几秒,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。在教学1分=60秒时,这一知识比较抽象,虽然学生有1小时=60分的学习经历,但是要真正让学生理解1分钟为什么等于60秒,学生还是不知所措。因此,通过课件演示,观察出秒针走一圈(60秒)刚好分针走一格(1分),从而验证了1分=60秒。再次是加强体验,让学生感知秒和分。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“1秒”,形成对短时间的观察能力。为了让学生建立“秒”的时间概念,我采取了多种体验方式,让学生听钟表的“嘀嗒”声、拍手练习等,并在此基础上,让学生进行“一分钟我能写多少个字”的游戏,让学生体验一分钟的长度。通过这些游戏,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变的更加生动有趣,学生的印象也将更加深刻。
最后,我还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。在课外拓展这一部分,我把飞机每秒钟的速度、光每秒钟的速度、声音每秒钟的速度等与孩子们熟悉的长度联系起来,不仅帮孩子们建立起长度观念,还让学生感受到一秒的价值之大。 总结这节课,我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:
1、新课开始时,学生对“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秒?”这一问题回答得很不好,只有个别学生说钟面上有秒针,跑步时老师用到秒等,经过启发才说出有限的几个,可见,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关注不够。
2、没有让学生准备一个闹钟或者钟面作为学具。
3、我对学生的发言没有引申,学生说“小朋友每天睡9分钟”可见,他对知识还没完全掌握,我却因为怕影响进度,只让个别学生说说他错在哪,忽视了这个本该是闪光的地方。
《时分秒》教学反思2在第三册数学教材中,第六单元《时、分、秒》是一个难点。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钟面的基础知识,会认钟面上的时间,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及求经过时间等等。对于缺乏知识经验的二年级孩子来说,学习起来的确有一定的难度。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,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。
例如在认识钟面的时候,通过实物展示和课件的操作,让学生数出钟面上有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,时针和分针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,在此基础上,又向他们介绍了秒针。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,走一圈是12时;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,走一大格是5分,走一圈是60分,也就是1时;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,走一大格是5秒,走一圈是60秒,也就是1分…以上概念在一边拿钟面进行实际操作一边提问时,孩子们尚能回答,可是让他们在独立做的时候,就很容易混淆。
在教学求经过时间时,则感觉更加困难。例如求从11点--4点经过了几时,答案就五花八门。有的孩子用11减4,有的在钟面上数,却数成了从4到11的格数,而且在数格的时候,他们往往数的不是几个格,而是几个数字。还有诸如“2:45--3:20经过了( )分”这样的题目,也是比较难理解的。我给孩子们讲了几种方法,第一种是最直观的方法,在钟面上数格子;还可以先算2:45到3:00是15分,再算3:00到3:20是20分,合起来是35分;另外还可以把这样的题目当作减法来做,用后面的数减前面的数,20减45不够减,拿出一个小时当作60分,和20合在一起是80分,再减45就可以得到35分。对于这几种方法,我没有要求孩子们全部掌握,而是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或可以理解的方法。对于一些理解能力稍弱的孩子,他们能在钟面上把经过的时间数出来,我也觉得他们挺棒的。
经过一段时间不断地讲解、练习及个别指导,取得的效果还是不错的。大部分同学对以上知识都能基本掌握,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比以前有了提高。但是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,能不能有什么更好的方法,还是这些知识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的确过于难了,仍然是让我们感到比较困惑的…
《时分秒》教学反思3数学是抽象的,抽象的数学要通过对生活内容的提炼而最终形成。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大量的具体的“原型”。因此我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建立了“秒”的模型,然后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多维感受,估测体验秒的环节——体验1秒、10秒和数秒
因为有生活经验的累积和前面的学习,学生对秒的感觉不是一张白纸,于是我提出了“一秒究竟有多长”?这样的问题。
学生的回答内容非常丰富——1秒很短,很快;1秒可以转一下头,眨一下眼,跺一下脚,拍一下手??总之,1秒在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是“短而快”的,这时我适时点拨1秒真的很短,我们只能做一个简单的动作。并且以拍手为例,和学生们一起拍拍手,从摆好拍手姿势,到“啪”的一声响,经过的时间约1秒。
有了与1秒相对应的准确动作的指导,我又请学生跟着秒针的节奏,做出自己喜欢的动作,感受每一秒有多长,1秒,2秒,3秒??13秒??过去了终于全班学生整齐划一做着与秒针同样节奏的动作。
此时学生眼、耳、口、手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活动,用自己的思维方式,自由地开放地探索、发现、创造,全方位地,个性的感受着1秒。通过观察、倾听、探索、实践,学生对“秒”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了。
接下来,感受10秒。这是一个递进中体验的过程。对10秒的感受分为三层次——先是让学生观察秒针一小格一小格地走动,倾听“哒哒哒”的声音,加深对10秒的印象;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听不到声音,也看不到钟面估计出10秒;第三个层次是将数学知识
回归于生活之中,让学生在“嫦娥二号”倒计时中的感受到秒的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的紧密。层层深入,螺旋感知。
调动学生用看、听、估、数的方法感受了10秒。
最后,在学生的头脑中“秒”不再抽象,而是与自己的某一动作相联系的具象、物化的时间概念。
这个环节中,我安排学生常见的活动,让学生在熟悉的活动中用自己最适合的方式估算活动的时间,亲身体验抽象的时间概念 ……此处隐藏7757个字……过程,使课堂教学更有效. 实践证明,课堂上学数学,生活中用数学,把教学同生活实践恰当结合,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,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智能的提高。
不足之处:学生初次认识最小的时间单位“秒”,虽然在学习“秒”之前,已学过了时和分,在练习中,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,有一些学生掌握的不好,需要加强训练,弄清时、分、秒之间的关系。
《时分秒》教学反思12《时、分、秒》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,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。 学生在一年级时曾学过认识钟表这一内容,对整时、半时和分都有了认识。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认识秒和进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。
考虑到与以前所学知识相隔时间挺长,在课刚开始,我引导学生对钟面和之前所学的时间知识进行了复习。在《认识秒》的这节课上我改革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,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。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,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、发展的全过程;通过1秒钟写字、拍手、跺脚,1分钟写字、跳绳、转呼拉圈等体验活动,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知识,体会学习的乐趣,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;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的表示时间的方法,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,激励学生在今后学习、生活中科学的安排时间,充分利用时间。因为在教学中做到从学生的需求出发,组织教学,才能达到教学目标。
由于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与以往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都不同,所以时间单位的换算是个难点,课上虽然进行了细心的辅导,也还有不少学生会迷糊,出错,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。
《时分秒》教学反思13在时分秒的认识这节课中,我坚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丰富感性认识,建立秒的时间观念,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,实现了“在体验中学习,在学习中体验”,学生的学习气氛非常浓,兴趣很高。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注意了以下两点:
一、使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,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,激发学习兴趣。
教学伊始,给学生出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: 芳芳家有一个时钟,时间到几点钟就敲几下,每到半点时敲一下。有一天夜里,他听到钟不知是几点敲了一下,过了一阵又敲了一下,再过了一阵又听到钟敲了一下。园园知道是几点钟了,你想一想,这时是几点钟? 这节课我们也要学习和时间有关的知识。 这样的引入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产生自然、亲切地感觉,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联系。接着呈现一个钟面:你能说出钟面上表示的时刻吗?以此来唤起学生看钟表的已有经验。学生十分高兴地把时刻读了出来,我也及时地复习了读时刻的方法。然后我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,你还知道关于它的哪些知识?简单的一问激起了学生高度热情,学生的发言非常全面地概括地出了钟面上的大格、小格数量及分针、时针的走动情况,这样,我既了解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,又达到了复习旧知、引入新知的目的。
二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,体验成功的快乐,树立学习信心。
布鲁纳说过:“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”。没有探索,便没有数学的发展,而在儿童的世界里,更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和发现者。为此,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:
( 1) 静静地、仔细地观察,秒针、分针、时针是怎样走动的?
( 2)验证: 1分 =60秒。 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一秒钟有多长、一分钟有多长。看着时钟,我们跟着秒针一起数,从数字 12开始: 1、 2、 3、…… 60。 在这里我运用课件的目的有二个:一是让学生知道 1分 =60秒这个时间进率,我让学生观察走动的时钟,通过观察,学生能清晰地看到分针走 1小格,秒针走 60小格,从而抽象出秒与分的进率,这就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;二是运用多媒体呈现秒针的走动和嘀哒声,让学生看见“时间”一步(一秒)一步地走来,听见“时间”嘀哒嘀哒地过去,加深学生对秒的印象。整个教学过程是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并通过观察、验证、总结出了知识要点,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,让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。
( 3)在学生认识了秒之后,我让学生描述 1秒钟有多长? 1分钟有多长?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,体会一秒的价值,丰富对 1秒、 1分的感性认识。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,增加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、,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,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,学好数学的情感。
《时分秒》教学反思14本节课"时、分、秒的认识"是继二年级上册认识了整时、几时半,以及1时=60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“秒”及知道1分=60秒,并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。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忘记了认钟的方法了,尤其是当初本来就学得不扎实的个别孩子。为此,我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了复习以往旧知的环节:一是认识种面,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,各表示什么,同时认识新朋友“秒”,根据学生的讲述,用钟面演示;二是认识时间:时、分、秒,知道1时=60分,1分=60秒,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、分与秒的关系时,又用钟面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,分针走一圈,分针走1小格,秒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、分与秒的内在联系。三是复习看钟表的方法,写出种面上所反映的时刻。;四是进行时间的换算和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。
本单元最难教学的是经过时间的计算,我由浅入深,从数钟面上的大格入手,逐步教学算出先到整时经过的时间,再过几分,合起来一共是多少分或几小时几分。等学生理解方法并熟练掌握后,学生会想到把几时中拿出1时当成60分进行加减法的计算,再把计算结果转换成几时几分的计算过程,当然这种方法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有理解难度的,学生往往习惯了十进制的换算方法,很容易在换算时不理解方法由来及各种方法的灵活运用而出错。因此,还要学生生活中多观察、多实践、多体会,切实做到灵活自如的应用。
《时分秒》教学反思151、这节复习课教学流程清晰,从学生课下自己建构知识网络,上课交流知识网络,生上台展示知识网络,到最后教师带领孩子一起构建知识网络,再到后来的学生完善知识网络,而后进行练习。没有了新知识的趣味,学生常常会感到乏味。但是老师没有停留在烫剩饭低水平上徘徊,而是采取了构建梳理,完善知识网络,让孩子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图。
2、整节课,教师很重视呼唤正能量,肯定正能量,不是跌跌不休地批评,而是积极主动地表扬,表扬几个榜样,带动大家学习。而且,大拇指的奖励机制,指挥语的及时调控,让课堂始终保持井然有序。
3、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教师上课不是单纯的上好这一节课,而是采用构建框架图的方法,首先让孩子回忆一下我们一起是如何对单位进行复习的,从单位,关系,工具,应用几个方面,比如质量单位,长度单位等等,那本节课你能不能也用以前的方法对本节课进行整理与复习。教孩子不是单纯的知识,而是教孩子一种方法。
4、孩子们在课堂虽然有一点不够活跃,不善于发言,但孩子们整节课都在参与课堂,都在跟着教师的节奏一步一步的进行,想到自己的学生,个别孩子人虽然在这,但心早已远飞,上课发呆,眼睛无光,提问他都不知道老师讲到哪了,如何才能让孩子都有兴趣去参与自己的课堂,这是听完本节课带给我的思考。
文档为doc格式